第0783章 叔嫂龃龉
同大爷抢修颐和园,当然是母后的意思,没想到会触发金童玉女间的忌讳,并且以玉女重提历史、停建五园作结。
论嘴功,叔不及侄,论作功,侄不及叔,廷辩玩意,立见高下即为明证,事实胜于雄辩是也,然详细同大爷惩罚金六七叔各折,会发现玉女用意在其中,并不弱于**府的所有诤谏折。
大体而言,儿皇大作是经过母后的,母后这上的功力已经写过,直承先师杜受田。也就是说,杜太师死了21年她就改了21年作业,期间只有肃黑子在承德发现过秘密。
七月廿九廷辩爆发,同大爷当廷就免了对方的一切,当日还下诏撸去六叔七叔老舅等十臣爵衔职。
第二天卅日,同大爷矫诏,“著革去亲王世袭罔替,降为郡王”,只是降爵衔,人却还在衙门和军机上行走。
第三天八一,大爷再矫诏,“朕奉慈安端裕康庆皇太后、慈禧端佑康颐皇太后懿旨:皇帝昨经降旨,将恭亲王革去亲王世爵罔替降为郡王……著:加恩赏还亲王世爵罔替。”
三天三诏,爵失而复,官又原职,实际是一次严重警告,恢复了——
金童、奕譞的世袭罔替亲王衔职,
奕誴、景寿、奕劻的爵衔职,
文祥、宝蓥、沈桂芬、李鸿藻的军机大臣职。
对方略等于受惊而已,但绝不等于:什么也没发生,凡是实际发生过的不快都有其历史含义。金童玉女叔嫂情,话长了,奠于1861祺祥事变的这份情已过了13年,也不善美,不乏龃龉。
本来,金童的恭亲王爵之上还有个执政王衔,实际早被玉女取缔了——时间还在同四1865,可谓叔嫂龃龉的第一次公开化。
1874修园之争,至少也是第二次不愉快了,既然写了修园,就得补1865褫衔。
事变后仅4年,同大爷还只9岁,就发生了矛头直指金童的实名举报。彼年三月初五,编修蔡寿祺上奏弹劾金童,谓其揽权纳贿,徇私骄盈,人证物证俱在。
玉女不得不令查办,仅7日后就以目无君上,下诏免去了金童执政王及其所有职务。
金童执政王是有额外20万两年奉的,洋务一派更是要钱有钱,要人有人,权倾朝野,所以N多大臣求情,玉女才矫诏:允内廷行走,并继续管理**衙门,实际也就免去了执政王衔禄。
这是不是与同大爷惩罚俩叔谏园异曲同工?一脉相承下来的?
既然金童树大根深,事情就没个完,同八1869,金童暗示山东巡抚丁哥一举干掉玉女亲信安德海,先斩后奏,让玉女都没法捞!
此后,金童玉女叔嫂情,就差不多只剩佳话了,在巨大实利面前,任何神话都是虚伪徒劳的。就修园之争中,因诈骗30万两工程款、被拿住的广东商人李光诏,是不是可以与安公公并案?合并同类项?
可见,金童一派并非只是诤谏,而是针锋相对,悄悄捉住对方证人证物就来个先斩后奏,也确实不好意思。
考金童生平,发迹在留京善后期,得到了英法俄等国对他的好感,为后来的外交创造了条件。其留京班底核心、泰岳桂良,事变前锋胜保均已谢世,剩下的、新晋的都在谏园上署名受到了处分,可谓:同荣辱、共进退,也是典型的金派风格。
记得吧?还在他哥咸大爷得意时候,为其生母、大爷养母孛儿济吉特贵妃争取哀荣,硬是追平了咸大爷的生母牛钴录皇后,让道学家自居的他哥都乍舌,不得不将其调出军机处以示惩戒。
说这旧事,是提醒读者注意,他哥做这事的循例正是他爹冕大爷,完全一样的,结果是金童受不了,先破了例。他哥虽然没了,但他嫂还在,而且折子的事,十有八九出自他嫂之手,看来金童不是健忘就是不在乎,莫名自大。
玉女经手的大小机密,远非金童可比,每次金童受到打击,不能排除自身有贪大图快冲过头嫌疑。
金童读书的师傅卓秉恬,输给了杜受田,做事的师傅、泰岳桂良,并未享誉理学,可见金童行事无度,没有自平,这点倒是像极了他的洋务师傅、法人葛罗大师。
现代许多人认为,他爹冕大爷立错了太子,十有八九只是讨厌他嫂子弄权压制了他,要是他做了大爷,大清国早就现代化不会亡了,我看未必。
他做了老大,要不要直接和联军谈判?已经说了,他的变化发迹正是留京后才发现的别有洞天,他要是老大,在那种情况下能留京吗?你扣了别人,别人就不会扣你?是不是高抬了英法军格?
桂良的仨瓜俩枣,在葛罗面前还够教他的吗?其实桂良在二三鸦中一直参与或主任南北谈判,咸大爷并未埋其才。洋务运动,并非单纯的上层英明结果,而是无情的军事优选,尽管金童为首,却不可贪功冒进。
历史很有意思,只要他嫂还在,他哥咸大爷的魂就不会散,根子上就讨厌洋人,天朝有无可喜的变化,还得看这儿皇同大爷的亲政造化。
金童玉女叔嫂情,远未终结,但情已尽,徒留恨,不知啥时又会来一次大不快,以后再说吧。这得附上,首先诤谏修园的两位言官事迹,职守所在,良药难得。
沈淮,字东川,浙江鄞县人。道廿九年举人,授内阁中书,充军机章京。咸十狩热河不及从,恸哭欲投井,家人守之不得死,迁刑部主事,进员外郎,授陕西道监察御史。
疏劾户部主事杨鸿典揽权纳贿,下刑部逮治,仅以小过议镌级,及阎敬铭为尚书,始奏劾谴黜。
园工兴,淮疏首上。光绪元年1875,充顺天乡试监,力疾从事,出闱旋卒。
也就是说,诤谏的第三年、修园的第二年就死了,享年未详。
游百川,字汇东,号梅溪,山东滨州中游村人,同元进士,选庶吉士,授翰林编修,迁福建道御史等职,与沈淮齐名。光七1882升总督仓场、户部侍郎,光廿卒,享年72。
